Nobody said it was easy.
绪
似乎写下这篇文章,更多的是给答辩完之后无比懈怠的自己找一些事做。结束答辩这不到一周的时间,一下子觉得有些疲惫。在这个看似很合理的借口下,我很快地刷完了一直想看的剧,和朋友们胡吃海喝。一直觉得这就是最惬意最舒适的日子,甚至某些时刻觉得自己现在的努力就是为了以后能如此随性地生活,但是我似乎有些厌倦了。电影电视剧再精彩,也终究不是自己的生活,在忙碌之后,给自己更多尝试的空间,去学更多,去了解更多,去实践更多,才会拥有一个丰满而完整的人生。这篇博文注定会写成絮絮叨叨的流水账,可能会是一篇长文,也可能因为我懒而匆匆结尾。
这次我想写我的大学,我的四年人生。大学,这个我们从懂事起就知道并且向往的地方,还有10天就毕业的我,似乎才刚刚明白这两个字的含义,亦或许我也只是管中窥豹。正如在《鬼吹灯》中,盗墓二人组一路深入下去,说出的那句“一开始我以为我们什么都懂,后来才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懂。”我仅仅记录下这四年中我印象最深的那些人和事,作为一种记录。希望多年后,自己再看到这篇文章,依然能为当初的执着而感动。
我漫长的适应期
这一章写的是我是如何适应大学的应试考试的。是的,你没看错,“应试”这个可以说从小学就开始了解的东西,我竟然画了一个多学期的时间来重新适应。
这个话题可以说的很深入,这里我只想讲讲自己的想法和经历。上大学之前,我坚信那句话,学了所有你该学的并且弄懂他们,所有考试就能顺利搞定。似乎除了那次不是很成功的高考,其余所有的考试也证明了我这个想法。所以理所当然的,我也秉持着这样的信念开始了我大学生涯的学习。不过很快问题就出现了,你真的无法通过大学物理的三页纸内容弄懂薛定谔方程,我陷入了怀疑,我开始细细看书,几页纸甚至能看上一天。结果当然很明显,我似懂非懂地上了考场,拿到题目一看,这好像和打印店卖的资料题差不多啊。但是我考前没看,因为内心深处的那个想法是:理论还没看懂,做什么题目。就这样,从第一学期失败的绩点中,我明白了:看什么书,直接做题啊。于是我抓住了大学考试应试的规律,把重点转移到做题上来,甚至时间不够时,我选择放弃课本直接做题。效果立竿见影,绩点迅速提高到一个我满意的状态。从此以后我更加坚定了路线,每学期的考试都能轻松搞定。
前不久,一个学弟约我吃饭,聊到了学习方法这个话题。他说自己痴迷于研究课本,结果不如那些考前投机的同学考得好。我心里一沉,我觉得他说的很对,我就是个考试投机者。我把我的故事和他讲了一下,他出人意料的说还会坚持自己的做法,就算不是考高分的最好方式。我也没有再劝他,因为从心底里我也是很讨厌这样的考试投机方式,虽然过去四年我已经加入了这个阵营。我从心底钦佩学弟,也希望他能守得初心。
2016.05~2016.09 数学建模国赛
说到数模国赛,我会把这个词语等同于遗憾,这个会慢慢讲。
当时正处大二下,当时的我应付考试已经相当熟悉,熟悉到就算平时翘课,只要期末“抓住重点”就能取得高分,绩点也来到了一个不错的分数。具体我把参与数学建模大赛称为我大学生涯的转折点。具体而言,我慢慢不再痴迷于刷加权,我开始了科研的尝试,我第一次有了转专业的想法,我也有了很强的出国的意愿(当然我半途而废了,后面细讲)。
2014年5月份,一年一度的华中地区数学建模大赛。怀着大家都参加了我不参加不就落后了的想法,我和两个小伙伴组了队参赛。题目我已经没有了印象,不过我记得最后我们队提交的论文,只有10页。出人意料的是,这篇甚至称不上论文的文章居然得了个华中赛区三等奖,学院四支队伍最终提交了论文,只有我们组得了奖,心中甚是欣喜。后来数模基地的梅正阳老师告诉我们,因为华中赛是数模新手参加的比赛,所以三等奖的标准是格式完整。
参加了华中赛,暑假就留校参加数模基地的培训。培训的时间从7月初持续到9月初,中途有2周的假期。培训的内容其实比较单调,基本上是小组内的学习加上一周一次的模拟赛。我很少熬夜到晚上12点以后睡觉,不过模拟赛不可避免的要通宵刷夜。这是对我身体和精神的极大考验,索性坚持下来,也收获良多。可以说数模的经历是我科研的初尝试,当然这些内容事后看来确实比较简单。
培训的过程不想详述,我们队在各次模拟赛中表现的都还不错,所以自然对九月份正式的国赛充满了信心。不过在国赛中,我和一位队友关于题目的某个点有不同的看法,大家各抒己见,虽然最后我们给出了一个自认为不错的模型,但是留给我们写论文的时间已经很有限了,就这样我们草草的交了一篇论文,其实还有很多内容没有展示出来,所以最后只是拿了个省级的小奖。也算是一个教训吧,希望后来者能以此为戒。
现在看来,加入数模基地给我最大的影响是认识了一帮优秀的好朋友(不知道为什么,现在说优秀总感觉有一丝黑色幽默的意味hhhh)。首先是我的两位队友,数学学院的王茂霖和经济学院的朱思敏。老王也是我后面打美赛的队友,他做事极其细致的精神我非常钦佩,我也深受影响。他毕业以后选择去西部支教一年,然后去华科自动化读研。朱思敏保研到上海财经大学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她出色的论文写作能力很好的帮助了我和老王拙劣的表达能力。
2016.09~2017.04 数字流域科学实验室
数模国赛结束后,给自己放空了一个星期,宅在寝室,不去上课,什么也不想。九月底的时候,加入了学院的数字流域科学实验室,李超顺老师指导我。这可以说是我参与科研的第一次正式尝试。
加入实验室后,我几乎着魔一样想发一篇A类期刊。一开始并不顺利,很多内容我一下子很难处理,一度还换了课题和研究方向,索性坚持了下来。那段时间,我几乎不去上课,所有上课的时间我都来看论文、做实验。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是真的很疲惫。当一个人有目标有毅力的时候,你永远也不知道自己能迸发出多大的潜能。就这样,我赶在大三上放假前给出了state-of-art的模型并且写出了论文。李超顺老师是我们学院的明星导师,他一路破格提升副教授和教授,学术能力和人品一流,感谢他愿意带我这个本科生做研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另外也感谢实验室的邹雯学姐,她年前留在实验室一遍遍地帮我改论文,非常感激。
这段经历是一段很美好的回忆,我却一时语塞。千言万语,希望李老师能继续带本科生做科研,也希望大家能出更好的成果。
如果非要说给出什么经验或者教训的话,我希望分享一下科研的态度:科研不等同于发论文,它指的是一个过程。借用白翔老师的一句话,科研research, 我们可以把这个词拆分一下,re + search, re的词根代表反复,search代表找寻,反复找寻,反复求索,这个过程就是科研research的含义。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想做的方向,然后上下求索求得真谛。
关于专业
首先介绍一下,我读研的时候换了一个和本科完全不相关的专业。从水利水电工程转到计算机科学,是的,你没看错。这一章我没法给出一个详细的时间段,因为我自己也不知道是何时有这个想法的,大概是在数模基地参加比赛和在数字流域科学实验室实习的时候吧。
这里不得不又提到我的队友,老王同学。老王是数院的本科生,同时他也辅修了计算机专业。在参加比赛的相处过程中,他对于算法和计算机系统的深刻理解让我觉得计算机这门学科非常有魅力。我想这可能是我转方向的最初原因吧。其实大部分人在入学时对自己的专业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会从各个方面了解到自己是否喜欢这个专业。我的建议是如果发现自己志不在此,就提前换方向吧。
从水电到计算机,意味着需要自学相当多的内容。研究生还没正式入学,就我目前所认知的计算机专业,我觉得可以从算法和系统两大方向开始学习。
2017.01 美赛
回想起美赛,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熬夜的过程,而是放假后学校安静得有一些萧索的氛围。期末考结束以后留校参加培训,打完美赛已是腊月二十八。这段时间内,大量的学生陆续离校,平时热闹的校园逐渐冷清下来。再加上冬天特有的肃杀,在这样宁静的环境下学习真的非常惬意。当然了,也有不方便的地方,比如食堂陆续关门、寝室热水停止供应。
美赛我依然和老王组了一队,还有一位小伙伴是经济学院的刘鉴萱同学。依稀记得在南一楼,我们日夜学习的那些日子。比赛时刷夜间隙,推开实验室的门,走到南一楼的露天大平台休息,看着满天星光,远处闪烁着光彩,一瞬间,自己似乎没那么焦躁了。总的来说,这次比赛过程比较顺利,我们也提前了1个多小时上交了自己的论文。虽然中途有一个小插曲,不过最后比赛的结果也还不错。
交完论文的那一刻,三个人瘫坐在椅子上,随意的聊着天。那一刻,我已经不在乎比赛的结果了,能认识这样一群朋友,能和他们一起没日没夜的奋斗,或许这就是美赛的意义。
2017.03~2017.7 MClab科研实习
打完美赛,我已经完全下定决心转计算机,加上论文已经打完投稿,我就又加入了媒体与通信实验室,指导老师是白翔教授。这个学院隶属于电信学院,而白翔老师可以说是图像+DL方面的大牛了。我倍加珍惜这次机会。
MClab的科研压力还是很大的,一开始就跟一些很前沿的论文,由于我缺乏相关的基础,一度非常吃力。不过坚持下来,论文中的数学之美深深打动了我,当时就决定研究生要做这个方向。
科研不易!
2017.03~2017.04 托福备考
为了准备出国,我开始考托福,事实证明这时候已经比较晚了。对照上面的时间线,所以有的时候我需要忙三个方面的事情:学托福,MClab科研,数字流域科学实验室论文修改与补充实验。至于本专业的课程,我已经完全不去上课,没错,是完全。当时我时常自嘲自己已经辍学了,很多朋友在期末考场上见到我,也笑称还以为我退学了。
备考期间,经常和美赛队友鉴萱一起在图书馆学习。鉴萱当时在备考GRE和托福,他今年也成功申请到国外的MFE项目继续攻读金融工程。我们还会时常讨论一下关于工作、关于IT、关于实习方面的一些想法和近况。
当时给托福备考只给了50天的时间,然后我也考到了一个将将满意的成绩。不过这2个月,我觉得自己已经透支了很多精力。记得考完托福出考场的那天,我回到寝室,扔下书包就爬上了床,醒来已经天黑。甚至这之后半个月的时间,我依旧提不起兴趣做其他事情。就这样考GRE的计划一拖再拖,就这样我离出国这个梦越来越远了。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保守主义者,一般只有对一件事情很有信心的时候,我才会去做它。因为我一直抽不出完整的时间来备考GRE,所以我也没想着去报名,到后来连考位都没有了。其实现在回想起来,我应该报一场考试,然后怀着破釜成舟的精神去复习,或许就能攻克GRE。
2017.08~2017.10 保研过程
其实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写的有很多,有时间的话我会单独写一篇文章,介绍一些大跨度转计算机的经验或者教训。这里只是简单的写一下。
首先是保研夏令营申请,我申请了非常多,也拿到了几所院校的邀请。非常不走运的是,所有的夏令营都和学院组织的生产实习冲突了。我一次次的找材料,去找学院领导,希望他们能同意我院外实习的申请。这个其实是可以的,往届学长学姐也能轻松申请到。很遗憾我们这一届,也许是申请的人太多,所有的材料都不批,即便我个人的材料完全符合学校的要求。印象最深的是,在一门考试之前,我得知自己的申请被学院拒绝,我花了半个小时草草答完题交卷,去找院领导理论,被一口回绝。自知无望后,我坐在西十二楼的大窗台上,努力放空自己,但是完全冷静不下来,也许是不甘,也许是愤怒,我真真切切感受到原来“很多事情不是你努力就能做到的”这句话是真的。
生产实习的日子其实挺惬意,每天就听一下讲座,还组织了去5A级风景区清江画廊玩。不过我真的毫无心情,对我来说,可能是大学情绪最低落最灰暗的一段时间,只想离开这个地方。我每天把自己沉迷在电影电视剧中,没日没夜的看剧看电影。那段时间开始看杰克吉伦哈,看安妮海瑟薇,看斯嘉丽约翰逊,开始系统看漫威。现在想来这段时间看的电影都真的不错,《夜行者》《夜行动物》《源代码》《爱情与灵药》《星际穿越》《迷失东京》. 讲个小细节,我两天刷完了《硅谷》第一季到第四季,我真的很喜欢这部剧,或许是因为我幻想自己能拥有男主那样的超强coding能力吧;看《美队》的时候,这一类的superhero电影竟然看得有些泪目,当时多希望自己也能有超能力。
还好,命运还是眷顾我。先是中科院信工所的老师邀请我去参加补测,然后又有中科大、北大老师给了我积极回复,因为某些原因,放弃了中科院软件所。实习结束到在保研推免系统上确认录取,这段时间,真的是一波三折。
关于保研和出国的选择
前面已经说过,我最开始是觉得自己一定会出国的,一定会学计算机。但是和几位电信学院和计算机学院的学长聊天后,我发现转专业出国申请CS非常困难。而我又不愿意在院校层次上降低标准,没错,我是个名校控。出于保守主义者的思考,再加上GRE没考,我最终选择了保研。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一方面不愿意对院校妥协,另一方面却不得不面对现实。而我从来也不是一个愿意冒险的人,放弃唾手可得的推免资格,去追求一个不确定的未来,我最终还是选择了保守。
真的非常可惜!我想以后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会去更勇敢地选择出去看看。一个传统的保守主义者,我至今也不知道这样是不是正确。当看到其他学院的朋友们,拿着强推,走学院的名额去北美做科研实习,然后申请北美top校,钦佩他们的同时心里总不是滋味。为什么我当时会选择这个专业,为什么我们学院没有这样的机会。其实这样公开写一些负能量的东西不是我的本意,不过在博客中还不能完整的表达自己,我写博客又有什么意义呢。
一个人的成功啊,既要靠自身努力,更要考虑历史的进程啊!
2017.12~2018.03 奇虎360武汉研发中心实习
找实习的最初原因是一个学长和我强调了实习的重要性。再考虑到保研后舒适的生活和我不爱上课的尿性,果断开始找实习。非常幸运,作为一个非科班出身的野路子选手,能找到一个还不错的实习真的还挺幸运的。
在360武汉研发中心,我的职位是算法工程师。和我差不多一起入职的还有3个小伙伴,也都是大四,他们都是做前端的,大家也成为了很好的朋友。稍微有一些遗憾的是,由于武汉研发中心刚建立不久,目前还是侧重在项目上,算法研究还比较少,我们组只有我和我的mentor在做算法。实习期碰上一个大项目,时间非常紧赶着推出应用,我的mentor也被拉去做后端了。所以你可以想象,我们组只有我一个实习生在做算法hhhh.
只实习了3个月,有幸见证了从软件园搬到梦工厂,实习了办公环境的升级,我结束实习之后不久,大家又搬了新的大工位。360计划在武汉建立第二总部,OUV创客星那栋楼以后就是武汉的360大厦。认识一帮很拼的小伙伴,不定期的团建总能有惊喜,非常感谢峰哥对我的指导。
2018.04~2018.08 阿里巴巴集团实习
首先我想说,这是我大学最快乐的一段时间!最快乐,没有之一!
年后我来了北京,耐不住寂寞又找了份实习。由于我以后研究生阶段研究算法,所以这次我找的实习都是算法部门。
作为BAT三巨头之一,大家真的非常优秀,算法部门几乎人手一个硕士学位。和拥有强悍代码能力和严谨数学推导能力的同事们相比,我真的是一个菜鸟。实习过程中,每一天都是崭新的。第一次用vim,第一次阅读源码,第一次造轮子,第一次坚持24小时不宕机,现在想来还是欣喜不已。
能进入阿里实习,可以说是我2018年到目前为止刮到最大的彩票hhhh. 更为难得的是,我的mentor耀总竟然是我的本科校友,另外,他也在MClab搬过砖。总之发现了我们有这么多something in common, 和耀总出去聚餐他从来不收我的钱hhh. 稍微有点遗憾的是,我只是做了一点很微小的工作,在这里也感谢耀总对我低下工作效率的理解。
这章一开始就说了,这是我大学最开心的时光。这里不得不提我多年的好友孙佳欢,在北京的这段时间,和老孙以及老孙的同学一起游北京城,几乎每个周末我们都会相约吃点好的,到处玩玩。钟鼓楼、后海、景山、圆明园、798、故宫等大小景点都留下了美好的回忆;火烧云、炒豆合作社、那家小馆、盈福楼烤鸭这些网红店,我们都一一打卡。利用两个小长假,我们还分别去了保定野三坡景区和天津。怀念和老孙、王大爷、小紫、大树一起玩的时光。
写在最后
四年的时间真的很短,当回首大学,发现自己走了不少弯路,好在幸运女神眷顾,有了一个似乎还不错的去向。
当谈论大学,我们在谈论什么?或许我还不能给出一个完整的答案,但我给出我的两点建议:
1、保持积极
不论你面临的是什么,不论你发现有多不公平,希望你都能有一个积极的心态. 正如乔布斯所言,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按照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我译为求知若渴,虚心若愚。我还想再加一句stay positive. 永远保持积极!
2、开拓视野
从大学开始,我们会慢慢走出象牙塔。学习课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明白自己想学什么明白这个时代需要什么,即使从功利的角度来看,一个良好的大局观也是大有裨益的。甚至一定程度上,视野的高度决定了你未来的走向。